<難忘的回憶> 第十二章 "考依蘭難民營"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考依蘭難民營正式接收難民,筆者獲悉後,仍不放心,因恐有詐,觀察了首日情形,深知可靠。次日(十一月二十二日),筆者与大妻姨(珍姐)及友人廖明三家一起同其他難友坐上大型巴士,進入考營。姻兄与岳母`姻弟三家因在邊境等太久,不放心,花點錢,請人帶到泰境內的沙繳難民營。八一年由美國接納至加州定居。
從某個視角觀之,七九年六月柏威夏數千難民的鮮血与頭顱,堅定了UNHCR(聯合國難民高署)与泰國政府妥善處理柬泰邊境難民的決心,至於泰國也承受相當大的輿施壓力,據說泰皇把當時的總理換掉了,在各方通力合作下,考依蘭難民營迅速建成。下面談談考營概況,並簡介“考依蘭華聯會”。
考依蘭(又名考依丹)難民營,(英文為:Khao- I- Dang Refugee Centre ),它是以所處位置依蘭山(Khao -I – Dang)得名。“考”營曾是世界最大的印支難民收容中心,主要收容由柬埔寨陸路逃難的人民,及一小部分越南陸上難民。八零年五` 六月高峰期間,收容了十三萬難民,柬埔寨難僑佔一萬三千多人,越南華僑与越南族難民約二千人,其餘為高棉族(即柬埔寨)難民。整個營佔地面積二十多平方公里。營內到處是低矮如雞籠的難民住屋,以竹子` 椰子葉建造,營舍一直綿延至依蘭山下,有幾滌黃泥路直通依蘭山山腳。它的直線距离柬泰邊境不足十公里,離泰國邊境重鎮亞蘭約四十公里。考依蘭難民營雖然獲得聯合國難民高署的認同与贊助,但泰國地方官員,在初期的一`兩年內依然把當時營內的難民,視為“非法移民”,不願意肯定他們的合法難民地位。
初期的考依蘭難民營,處于流言四起` 風雨飄搖之中,時而聽到電台報導,考依蘭是非法難民營,難民們可以隨時被送回柬埔寨,時而某報登出難民經費即將用罄,若援金不到,營內所有難民將被遣送回國------此外邊境不斷傳來隆隆的炮聲,使早已是驚弓之鳥的難民,惶惶不可終日。為了團結自救` 難僑們成立了自己的機构------考依蘭旅柬難僑聯合會,簡稱華聯會。
勇敢的羅舜就先生,在曼谷親友羅智明先生等的支援下,挺身而出,受營內大多數難胞擁護,偕同黃志雲` 李正平` 張養南` 許國智君等,不止一次地向營內難民高署的代表湯姆先生要求讓華人自治(即不与高棉族難民混合),初期他們的意見未受重視,後來終於獲得湯姆的親切會見,並得到聯合國難民高署駐泰京曼谷代表馬克。布朗先生的同意,也獲得泰國軍方及有關方面答允,于一九八零年元月下旬正式成立華聯會。同年四月下旬,建成了華人難胞聚居之第十五` 十七兩區。當時華聯會的宗旨与具體措施是:
本會以爭取泰國當局与聯合國難民高署之同情与支援,爭取一切外國慈善機構` 熱心人土以及海內外同胞的救援,從而達到全體難胞早日前往第三國与親人團聚 `定居之目的為宗旨。為實現本會宗旨,我們提出了下列五項措施:
(一)促進全體難胞不分幫界` 不分信仰` 團結一致,為本會貢獻力量。
(二)發揚民族文化和華僑互諒` 互讓` 互助之美德。
(三)提倡各族難民在平等` 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友好相處。
(四)協助難民營內泰國當局与難民高署;處理有關難僑之事務。
(五)積極向各國駐泰使館` 世界僑團` 慈善機構發出呼吁書,請求他們接受或協助我們的會員到第三國定居。
華聯會根据當時的具體需要,設有秘書處` 警察局` 糧食部` 尋人服務處` 福利委員會` 調解委員會` 文教委員會等。由于人數眾多,分為兩大區(即十五` 十七區),區內設區長` 小區長` 組長 `玆將當時(一九八零年上半年)華聯會及各部負責人名單列下:(恕不稱呼,排名不分先後。)
羅舜就` 黃志雲` 許國智` 張養南` 杜華` 羅善思` 張明茂` 陳成` 陳章明`黃潮平` 許楚州` 曾義裕` 陳世敏` 陳進` 李介仁` 關覺民` 黃惠元` 陳順` 陳劍武` 傅蒼生` 黃鏡波` 陳慶熙` 司徒僑燊` 林盛羽 ` 吳惠龍` 羅義成` 李昆生` 李漢泰` 林超泉` 林耀` 羅永祥` 陳福` 林省` 劉炳征` 林光` 林基` 張月英` 鄭國華` 黃國平` 吳敬通` 蔡漢東` 翁思耀` 吳文` 陳海發等。
華聯會歷屆會長計有:羅舜就` 黃志雲` 蔡龍記 `羅義成` 劉永禧` 黃岳平`黃寶明 `莊寶進等。
值得一提的是考營之華僑學校,鑑於柬埔寨華校于七零年三月十八日,朗諾將軍上台執政後,便已被關閉,所有的華僑子弟失去學習中文的機會,所以十歲以下的孩童,程度大致相同------未受教育。由于人數多,(學生人數最多時達二千六百人。)而教室不足,只好分上` 下午兩輪授課。初期沒有課本,又是義務教學,然而八十餘位老師,集合眾人智慧,克服重重困難,以熱誠的民族感情与愛心,辛勤栽培後代,華校成為考營一朵難民奇葩。老師們除了重視教學生識字外,尤其重視教育學生之品德,結合當時僑胞劫後餘生的心情,幫助學生培養樂觀` 積極` 奮鬥` 愛人之情緒与思想。真正符合了“華人異地集英栽培後起,僑眾同舟共濟爭取前途” 這幅對聯。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自考營華聯會八零年元月成立至當年七月份這段期間,泰國` 香港` 寶島` 新加坡` 加拿大` 美國等我們知名或不知名的熱心人士与團體;一直在關怀我們,對難胞要求前往自由國家定居表示同情与支持。當時聯合國秘書長代表杜克曼老生 `聯合國難民高署最高專員哈特林先生` 美國參議院的代表們,曾會見華聯會代表羅舜就` 黃志雲先生,對旅柬難胞不幸之遭遇,表示極大的同情,泰京《世界日報》負責人等不止一次到營內慰問` 韓定國先生的中泰服務團熱誠的協助` 華文學校學生清脆的讀書聲与悅耳之歌聲` 親友們的擔保書------使我宛如在黑夜茫茫的大海中,看到黎明前之一絲曙光,看到了生機,有了勇气与力量,去爭取再生!
一九八零年七月底考營第十五區全區及第十七區一小部份難胞被轉移至桐艾府邁律難民營。十七區大部份難胞仍留在考營,兩區中一部份難胞初步被第三國接納於七月上旬` 中旬幸運遷移至春武里府盤那尼空難民營,筆者于七月十月离開考營至盤營。情形雖有變化,但考營華聯會依然繼續存在,不斷有新人代替出國難友的工作崗位,它為剛從柬埔寨內地逃難而來的同胞,提供方便之門,為尚留在營內的僑胞爭取前往第三國定居而努力,功不可沒。
(未完待續)